今年(2004)四、五月洛杉磯的京劇演出異常豐富精彩兩岸三地南北名家盡出,四月十七日觀眾欣賞了馬少良、梁谷音、劉異龍的全部京崑<烏龍院>,四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由田文仲、王海波夫婦大手筆主辦的兩天三場京劇名家薈萃皆是梅花獎得主有張學津、薛亞萍、李鳴岩、鄧沐偉、朱世慧王立軍、石曉亮、李軍、鄭子茹等,四月二十三頭天折子戲四月二十四日下午全部<秦香蓮>及晚間清唱會。五月二日再有馬少良、薛亞萍(去太后)與票友合作的<四郎探母>,而五月八日洛城票界名人張裕東、譚於華、湯伯玉、瞿喜慶、巴山等人演的<散花>、<穆柯寨>、<斬子>、<借東風>也上了千人滿座,為此次京劇季的大軸,劃下了熱鬧的句點。這次洛城戲迷馬拉松式的看戲大家都大呼過癮,值得可書之處甚多,但在此只提出這次觀看薛亞萍老師演出的感想。按理說我身為薛老師的學生(在紐約向薛老師學戲達八年之久)不該對老師評頭論足,但票友戲迷之眼高手低愛評論的毛病我也不能勉俗,抒發一番為快。
和薛老師睽違近二年,這次觀看他和李軍合作的<坐宮>一出場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許多觀眾交頭接耳說薛亞萍的扮相比以往漂亮了,原來是薛老師的雙頰豐腴了,薛老師自己也說比以前好扮戲了。記得張君秋先生訪美時看到較削瘦票友就常說”要多吃”,臉上有肉扮相才不苦。 “那時就有人戲稱”要多吃”是張派的一部分。而在觀賞<坐宮>中我發現薛老師的表演作派風格有了變化,小動作少了,更沈穩了,而公主的派頭氣質更足了。因九年前薛老師第一次在紐約打泡和言興朋合作全本<四郎探母>,是我去”太后”一角,因此對他這戲是較熟悉的,而許多內行則說薛的表演十分鬆弛唱腔更是隨心所欲。而我發現薛老師這次<坐宮>唱腔唱法上亦有所不同,他已不刻意追求寬厚洪亮的嗓音也不刻意玩弄高腔技巧,而是更甜美自然、大方流暢,卻又不時能品出內涵來。薛老師駕馭嗓音聲腔的功力是眾所周知的,他有絕對能力控製鐵鏡公主的聲腔年齡感,而這次的演出我看到聽到的是一位年輕美麗大方帶有傲氣又善良的鐵鏡公主。
第二天的群戲<秦香蓮>,薛亞萍老師演出這戲應不下百次這也是他獲得梅花獎的拿手好戲,我現場也看過多次,同樣是賺人熱淚的演出,而此次更是名家合作各顯神通,佐以名琴閻一川老師精心領導的文樂,精彩分呈自不在話下。但也發現薛老師此次的演出又有變化,更重內心情感而簡化些許身段,以往能使觀眾叫好的哭頭、拉長尾音的唱法都捨棄了,而求整體的美感,觀眾聽不到有那些是故意賣嗓子求好的唱腔。我在看戲中就暗自讚嘆,薛亞萍老師是個真正的藝術家,已有盛名卻不斷的自我昇華提高,近年來他雖不長年在舞台,卻也從未放棄舞台,他那顆藝術的心不斷的在前進。而這次薛亞萍老師演出<探母>中的”太后” 可說是遊戲之作,卻使觀眾們津津樂道說好久沒看過如此令人解氣有派頭的”太后”了,薛仍是以尚派唱腔為主軸,把他得天獨厚的好嗓子發揮的使場內觀眾近乎瘋狂,而太后的身段薛老師在北京時請母親李婉雲老師又給說了尚小雲及芙蓉草的特色,老太太見多識廣記憶力極佳,活脫一個戲曲博物館。而這次薛飾”太后”的行頭可說是價值連城,旗蟒是徐文湘女士收藏多年出自清宮的文物,而頸上珊瑚朝珠是吳兆南老師的傳家古董。
這次和薛老師在洛城短暫的相處時,我對我上述的看戲觀點得到了證實,我向薛說其唱腔表演風格都有了變化,唱的火氣少了,技巧更內煉圓融了,表演也更沈穩更自如了。薛老師笑著點頭,說我真厲害!他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體驗對藝術的體會相對會有新的變化,現在唱作皆是往”美”的方向走。是的,任何的藝術終究是高級的美學。而在交談中我也發現薛老師的心情更開闊了,他對名利是非也更淡泊了,這更證明了人生觀與藝術觀有最直接的關係,人生與藝術最終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就是真善美嗎?這與薛亞萍老師同齡層的許多名演員,因種種原因而淡出舞台的趨勢相比,實有天壤之別。而對我這觀眾戲迷而言也因薛的提升,似乎也帶動我欣賞水平層次的提高。
“小張君秋”、”張派首席”都是各方對薛亞萍老師的讚譽,我想張君秋的光環永遠也離不開薛亞萍身上。但我們發現幾年前聽薛的唱會說” 這句真像張君秋!”,而現在會說”這句處理的真好!”。薛亞萍老師早已過了刻意模彷其師的時期, 這在他去年錄製的CD唱腔集中可得到驗證,他已把張派唱腔藝術的技巧風格作了科學性、系統性的歸納,並巧妙的運用了些美聲及民族聲樂唱法,不著痕蹟的蹂進京腔之中,這曾有學者專家對薛亞萍老師的唱法、聲腔做過長篇論述,在此不敢班門弄斧。我想薛亞萍老師對京劇旦角聲腔的理解成熟度當今藝文界能出其右者實不多。因此在洛城數週除了排戲演戲,就被要求學戲的學生排滿了,有時一天要上八、九小時課,而最多學生要求是學發聲,且大家反應是薛老師說的明白易懂且立竿見影。
我本身就是個受惠的經驗,記得在紐約剛和薛老師上課之初時常唱不久就有橫、劈、啞、氣短等毛病,薛老師就像一個高明的大夫把這些毛病一一醫療好,因此我深信方法的正確及科學性是事半功倍的首要條件。對抽像的聲腔藝術,薛老師可以很具體的解析使人明白,對共鳴的器官肌肉之通透了解,薛老師又像個耳鼻喉醫生。且薛老師善於因材施教,方法因人而異,唱戲是個大腦中樞的控制活動,有時意識意念是相當重要的,記得薛老師在教<望江亭>頭場四平調中”為避狂徒”的”徒”字,聽我唱這高音有負擔,他就說唱著”徒”字要如向下吹氣的感覺,果然一試十分輕鬆,類似例子不勝枚舉。而就算逐字逐腔的教唱,薛老師也常提醒,唱亦要會”悟”,才是自己的東西。薛老師對其他旦角流派的特色分析也是高人一等,記得在紐約我演梅派、荀派戲時薛老師也為我分析流派發音特點,且如何用聲音去區別角色、年齡,有時還請他為我編新腔,他總會按我的條件替我設計。薛老師常說其師張君秋真是個”神仙”創出那麼些動人的唱腔,而在我看來薛亞萍老師亦可算個”小神仙”!
今年秋天薛老師將在上海、天津、武漢、山東等地舉辦”藝術生涯四十週年”的活動,屆時必有一番盛況,此值薛亞萍老師藝術成熟的高峰期,希望能對京劇界激起一些影響力。據稱國內菊壇自張君秋先生謝世後,張派已無往日紅火,這 當然有多種人為因素,而舞台上青黃不接的表演者亦是無法引起觀眾共鳴的重要原因。薛亞萍老師從藝的過程是坎坷的,這一代的藝人本身就是時代社會的犧牲者,但有能耐的人終究是不會被埋沒的。
然而牆裡開花牆外香,國內當局並未對藝術人才資源有效的保護開發,薛老師這數十年總結的寶貴經驗,至少應該在高等戲曲院校有系統的傳授下去,而至今似仍未有任何主導的可能,當然這是由來已久大環境的問題。我也期盼薛亞萍老師能在國內排些新戲,更佳的發揮其個人藝術特色。這次雖然薛老師在洛城時間很短與其相處也是匆匆一面,但我興奮的感受到一位藝術家的不斷進步提升,不放棄任何一個創新藝術舞台的機會。梅蘭芳大師以”從一到十,從十到一”來形容演藝的心路歷程,而薛亞萍此時應正是”從十到一”的時候,相信再一次看到薛亞萍老師的演出會有更新更多的驚喜。
By: 何明原